盡管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,大相徑庭,但歸結起來,養老不外乎三類解決方式,一是認為養老要靠自己的長期積蓄,不應再麻煩兒女;二是覺得還是“養兒防老”,養老不僅靠自己,主要靠子女贍養照顧;三是未雨綢繆,先行一步,因人制宜,解除后憂,選擇社會保險、商業保險和家庭養老等組合措施來應對。
□劉寶民
近日看報得知,一項專業統計表明,我國目前超過60歲的老人已達2億人,到2025年可能接近3億人,成為名副其實的老齡化社會。值得關注的是,其中空巢老人占到50%,他們將怎樣度過晚年生活,由誰來滿足他們的養老需求,撫慰他們孤寂的心靈,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課題。
在國務院日前發布的《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》里,明確提出“以房養老”和“投保養老”等新舉措,這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養老觀念,嘗試養老新途徑。不知您留心沒有,隨著時間的推移,身邊的老年人似乎越來越多,面對著自己和家人一天天變老的現狀,有多少人對晚年養老生活做過規劃,換言之,未來的養老選擇哪種方式,誰來提供資金保障呢?
規劃與否走上不同養老生活
上述思路孰優孰劣,不妨舉例說明。一位80年代中期就下海經商且事業有成的私營業主,因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,盡情享受了令人羨慕的物質生活,卻忽略了未來的養老投資,認為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,不用過早考慮,就沒有購買任何養老保險和長期理財產品,只用了躉交方式參加了社保。之后因外界因素和自身失誤,用大部分資金投資的股票、基金等嚴重虧損,生意也受到波及,加上患有糖尿病、類風濕關節炎和心腦血管病等疾患,高昂的醫療費用把家里積蓄消耗殆盡,每個月只能領取一千多元的養老金,許多自費藥不敢使用,還得依靠收入不高的子女省吃儉用地不斷接濟,晚年生活顯得捉襟見肘,力不從心。
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,同樣是個人創業且小有成就的石先生,在接近不惑之年時,開始認真思考今后的養老問題,他采取貨比三家,綜合考量,權衡利弊,量體裁衣的方法,到數家保險公司進行前期咨詢,聽取了保險公司理財規劃師的建議,為自己和妻子購買了商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,每年繳費4萬元左右,在家庭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。他投保的養老保險在男性年滿60歲、女性年滿55歲后每月返還養老金,他和妻子每月能分別領取8000元和6000元左右的養老金,醫療保險如遇重大疾病和住院可以承擔社保報銷后的80%費用,不僅沒有給子女造成負擔,晚年生活也不會有經濟壓力。為此,他寫了一首打油詩表達心情:人生如行船,難免遇險灘,投保解后憂,晚年更溫暖。
據專業人士分析,當一個人步入不惑之年后,應該及時給自己儲備養老金,換個層面說,養老問題最晚要從40歲開始規劃,給自己儲備退休基金以供養老,既保證自己生活未來,又不給獨生子女增加負擔。按照我國現有的社保體系,員工每月繳納養老保險金,到退休后可每月領取養老金,但在一般情況下這僅僅是基本養老生活費,如果想退休后生活更舒適愜意一些,需要制定“補充養老金計劃”。
養老計劃中的基礎是保險
客觀地看,人的工作收入成長率會隨著工資薪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,而理財收入成長率則會隨著資產水平的提高而增加。因此,養老規劃若從40歲起,還有20年的工作收入儲蓄來準備60歲退休后的生活,建議主要資金投資養老保險,其他可選擇股票和基金等。單純從養老的角度來說,目前各家保險公司推出的年金保險比較適合儲蓄能力強、理財偏保守人士的需求,此類保險很像強制的長期儲蓄,不過附有保險保障功能,投保人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,到期后開始領取養老金,繳納的費用越高,屆時領取的費用越多。這種針對養老的保險,可以附加住院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,投保人退休后可以領取養老金以及累積紅利,作為“補充養老金”。這種保險組合還對疾病和意外傷害進行了保障,做到了養老、醫療和意外保障的全面兼顧,提升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。
除此之外,各保險公司推出的養老險產品可降低退休規劃的不確定性,缺點是報酬率偏低,需要有較高的儲蓄能力。對投資性格保守但安全感需求高的人來說,以保證給付的養老險或退休年金來滿足基本生活支出,以股票或基金等高報酬、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來滿足生活品質支出。不容忽視的是,制定理財養老規劃時,保險是必須包含的內容,它是整份理財規劃的基礎,只有把基礎打牢,依附在上邊的規劃才不會因風險而坍塌。從實際操作層面看,專業人士認為養老保險支出的合理范圍是年收入的20%,如果在構筑基礎養老保障后還有余錢,可考慮分紅險、萬能險、投連險等險種,除了享受保障功能,還可以兼顧投資,抵御通貨膨脹。投資者不要對養老保險的收益有過高預期,可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及風險承受能力,制定一個妥善可行的養老規劃。
為父親規劃養老
身邊恰好有實例佐證。筆者熟悉的友人小李今年36歲,屬于承上啟下的“70后”一代人。他1996年大學畢業,那時國內保險市場正在深化改革,推行產壽險分業經營,恰逢頗具實力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大規模招兵買馬,小李在大學里學的是市場營銷專業,于是,他毫無懸念地選擇了加盟壽險企業,并當上了第一批壽險營銷員。經過一段時間專業培訓和基層實習,小李以優異成績和考核結果順利成為直屬營銷部的一員,開始了上門推銷壽險的工作。正所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一樣,他集中精力潛心研究公司力推的熱門險種,發現其中有一款險種十分適合父親的狀況,父親當時47歲,所在企業一直處于勉強維持的狀態,由于缺乏資金,給員工投保的社會養老保險屬于最低一擋,員工個人還要負擔一部分。這樣粗略一算,等到退休時每月領取的社會養老保險金有限,肯定不能夠寬松度日,生活也會出現捉襟見肘的現象。而這款險種可以采取躉交的方式,即一次性交齊所有保險金,待到被保險人60歲后,每月可根據其交納保險金的多少,領取不同額度的養老保險金,直至被保險人去世。對于退休金不高的人來說,無疑具有相當的誘惑力。
回到家,小李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保險知識,結合具體案例,向父母深入淺出地講述參加這個險種的優勢和益處,該投保該險種后,因為選擇了躉交方式,在其后的十余年時間里,一是不用再交納保險金,避免籌集資金的煩惱;二是即使這期間銀行利率發生變化,保險到期后仍會足額兌現,中途利率不會變更;三是采用躉交一次性交納方式比按月分期交納方式將節省不少錢。接下來,他又算了一筆賬,按照父親的年齡和約定領取養老保險金的年齡,倘若退休后每月從保險公司領取800元的話,現在只需一次性躉交8萬元左右即可,以后不需要再交納任何費用,家里此刻正好有一筆到期的定期存款,恰逢其時地排上了用場。真是不算不知道,一算方明了,由此看來,投保不僅能解除后顧之憂,還能消除心理隱憂。家人統一了思想,達成了共識,覺得把錢用到了刀刃上,小李馬上為父親辦理了投保手續。
歲月如梭,轉瞬即逝。13年時光很快過去了,父親也到了領取退休金的年齡,按照他在社保交納保險金的情況,每月能領取社會養老保險金1600余元,與此同時,他的商業養老保險也開始同步發放,每月從壽險公司領取800元,如此一來,父親每月有2400余元到賬,加上母親每月2000余元的退休金,滿足日常家庭生活綽綽有余。親友們事后紛紛夸小李的父親有眼光,具備現代理財意識,而小李的父親則深有感觸地說:這件事給我的最大啟發是,與其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。
大家常講,居安思危,未雨綢繆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贊同,因為它不僅是一種風險防范的警示,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理念,只有懂得了養老投入與其他物質投入一樣必不可少,才能保證人生鏈條不脫節,不掉鏈,否則,就要交學費,吃苦頭。換個層面看,只有把養老問題真正解決早,解決好,解決實,才能促進家庭和諧,為晚年生活帶來福音。